我们知道了几乎所有问题背后真正的问题是个人责任的问题。那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选择的是一个好的想法。
今天我们聊一聊怎么样才能够有好的想法?QBQ它是建立在这样一项调查的基础上的:几乎所有人在第一时间对外界事物往往会做出负面的反应,脑海中会浮现出错问题,也就是说人对事物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消极的。但是如果每当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都能够以客观的思维方式在深层次的考虑一下最开始面临问题背后的问题,或者说导致问题的真正内涵到底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修正一下自己的想法,再提出更好的问题,那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能够引导我们获得更圆满的结果。
所以QBQ的指导原则之一是答案就在问题之中,换句话说,提出更好的问题就会获得更好的答案,从而得到更佳的结果!因为,当我们问出一个错问题不再去纠正的时候,错的问题会带来更多的错的问题,最终就会导致糟糕的心态和更坏的结果。
那怎么才能够分辨出问题的好坏呢?比较好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这里有三个简单的指导原则:第一,以“什么”或“该如何”这两个词来发问,而不是用“为什么”“什么时候”或“谁”……第二,在所有问题中包含我,而不是只包含他、他们、我们、你或你们。第三,把问题的中心词放在动词上,也就是放在行动上。比如说,我能做什么?这就是最佳范例。这句话以“什么”这个词来发问,包含“我”字在内,并把问题的重点放在了“做”这个行动上。“我能做什么”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你真正能够运用的话,会对你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的。那为什么说不要问为什么呢?你听过下面的这些问题吗?别人为什么不认真点儿?这种事为什么落到我头上了?为什么他们要为难我,让我没有办法好好做事?当你试着大声把问题说出来,说出问题后,你的感觉怎么样?当我说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感觉自己像受害者一样软弱无力。
用“为什么是我”这个语气发问,等于再说“我受到了周围的人和事物的陷害,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很无奈”,你发现以这种形式问题提问,完全没有任何积极的因素。但是,这样的问题,我们却经常挂在嘴上。比如,为什么给孩子留这么多作业?连玩的时间都没有?房价这么高,怎么才能买得起房子?你发现这样的表达它带有“我是小媳妇儿”的语气和心态,让人一听,就把你归类为典型的可怜虫。
还有的经常说:“为什么我找不到好的合作伙伴?”“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像我们年轻的时候,那样努力的工作?”……这些都是小媳妇心态的思维方式。像我们在前些天,在凯恩斯入住酒店时,我们把行李放在酒店存放处就出去玩了,等晚上回到酒店的时候,行李被送到房间里了,这时我发现有一个袋子没有送上来,就去前台问,过了一段时间呢酒店来了几个人,给我们看监控录像的截图,截图显示,行李员拎着袋子进房间了,他们表示希望在房间里再找一找,结果找了还是没有。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香格里拉酒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错问题,如果按着这个问题的思路继续想,可能会想你录像里显示行李员把袋子拎进来了,难道是我的问题吗?我回房间确实没有看到啊!那正确的问题就是:“我能做什么?我要的是什么?”我知道这件事酒店行李员一定是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的,但袋子里就是一些在超市里买的坚果、水果还有洗涑用品,如果费半天周折即使找到了,那我们晚上还要带孩子去夜市逛一逛,白天还要在沙滩上美美的晒太阳呢,这些事情都可能会耽误,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所以我跟工作人员说,你们就回去尽力找吧,明天跟已经下班的行李员再核实一下看能否找到,找到就拿过来,找不到就算了。
实际上,酒店后来也没有回复,估计是没找到,但我们出来玩,开心是最重要的,也没有再去找。我们之所以能够接受生活中一些所谓的不顺利的事情,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很有运气的时候啊!既然那个能够接受,那其他的问题我们也能够接受。如果遇到问题我们就是以“我怎么会遇到这种事啊?”“为什么他会这样做啊?”用这种方式来思考问题,小媳妇儿心态就会自然产生了。
当我们在对当前社会上一些病态的现象摇头叹息时,可别忘了社会是由你和我在内的个人所组成的,所以,如果想摆脱小媳妇儿想法,最好先从自身做起。
QBQ的第一个指导原则是:所有的QBQ必须以“什么”或“该如何”发问,而不是“为什么”“什么时候”或者“谁”。
今天播音的重点就是:提出正确的问题,给自己带来好的想法,那样才能够最终给我们带来真正想要的好的结果。
另外,我们近一个月的澳洲之旅结束了,接下来从20号开始,我们会去到近20个省、直辖市去做书友线下交流,会通过我们自身的例子跟大家详尽分析,什么才是正确的投资与开支,怎样在系统中提升领导力,运用复利的力量去创造非凡的自由。期待着有机会能够跟大家在线下交流的场合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