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静电喷涂厂家静电喷涂的涂层厚度因应用领域、工件材质和具体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在 40 微米到 200 微米之间。具体如下:
汽车制造业:车身外板喷涂通常控制在 80 微米到 120 微米,发动机舱内部件因需耐受高温和油污,厚度一般为 120 微米到 150 微米。
家电行业:以冰箱外壳为例,标准厚度为 60 微米到 90 微米,既能保证外观平整度又能控制材料成本。
户外金属设施:如桥梁支架等,根据《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要求,涂层厚度需达到 150 微米以上,以增强其抗腐蚀能力。
五金行业:五金喷粉标准厚度一般在 60 微米以上,通常为 60 微米到 100 微米。
如何保证涂层厚度在规定范围内的均匀性?
保证涂层厚度均匀且符合规定范围,核心是从 “喷涂前准备”“喷涂中控制”“喷涂后检测” 三个环节形成闭环,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要点。
一、喷涂前:基础准备是均匀性的前提
这一步的核心是消除工件表面差异和设备误差,避免 “先天不均”。
统一工件表面状态
所有工件需经过相同的表面处理,比如钢铁件统一喷砂至 Sa2.5 级(除锈等级),铝合金件统一做铬化处理。表面粗糙度、清洁度不一致,会直接导致涂料吸附量不同。
工件挂具要标准化,确保每批工件的悬挂高度、角度一致,避免因挂具倾斜导致局部喷涂距离偏差。
校准喷涂设备参数
提前用专业仪器校准静电喷枪的电压、电流,确保数值稳定在设定范围(如铝合金件 50-70kV),避免电压波动导致的粉末出量不均。
检查供粉系统,确保粉桶内粉末流化状态良好(无结块),供粉压力稳定(通常 0.2-0.4MPa),防止供粉忽多忽少。
二、喷涂中:动态控制是均匀性的关键
喷涂过程中需通过 “设备设置” 和 “人工操作” 双管齐下,实时调整避免偏差。
优化设备运行参数
控制喷涂距离和速度:根据工件类型固定距离(如钢铁件 15-25cm),机械臂喷涂速度设为 30-50cm/s,匀速移动避免局部停留过久导致涂层堆积。
采用 “多层薄喷” 方式:单次喷涂厚度控制在 30-50μm,如需达到 100μm 厚度,分 2-3 次喷涂,每次喷涂后间隔 1-2 分钟再喷下一层,减少涂层流挂和厚度不均。
针对性调整操作手法
对复杂工件(如带凹槽、镂空的护栏),采用 “先内后外、先边角后平面” 的顺序,确保凹槽处有足够粉末吸附,避免漏喷。
人工喷涂时,喷枪需与工件表面保持垂直,避免倾斜喷涂导致的 “侧面涂层薄、正面涂层厚” 问题。
三、喷涂后:检测与反馈形成闭环
通过检测及时发现偏差,反向调整前序环节,确保后续工件厚度达标。
批量前试喷检测
每批工件喷涂前,先试喷 1-2 件样品,用涂层测厚仪(如磁感应测厚仪)在工件不同位置(平面、边角、凹槽)取 5-8 个检测点,确保厚度均在规定范围(如 80-120μm)内,且单点偏差不超过 ±10μm。
批量中抽样检测
批量喷涂时,每喷涂 50-100 件抽取 1 件检测,若发现厚度偏差(如局部过厚或过薄),立即调整设备参数(如过厚则降低供粉压力,过薄则提高静电电压)。
固化后复检
工件固化冷却后,再次复检涂层厚度,因为高温固化可能导致涂层轻微收缩(收缩率通常 1%-3%),需确认最终厚度仍符合要求。
总之,专业喷涂厂家表示涂层厚度均匀性不是单一步骤能决定的,需要从 “工件预处理→设备校准→动态喷涂→事后检测” 全流程把控。如果你的工件有特定类型(如铝合金家电外壳),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更具体的 “均匀性控制操作清单”,直接对标实际生产场景。